本報記者 陳婧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1月08日04版)
  “人類的智慧與雄心匯合起來,可以再造一座知識的‘巴別塔’(Tower of Babel,又稱‘通天塔’)。只是,這一次我們要避免以混亂告終。”11月2日,世界級建築大師、建築新未來主義創始人德尼斯·嵐明(Denis Laming )在“2014中法·深圳蛇口創意論壇”上如是說。
  德尼斯·嵐明引用的是一個古老的聖經故事。《舊約·創世記》記載,初始人類想要建一座通天的“巴別塔”,為了防止人類到達天庭,上帝讓他們說不同的語言,相互之間不能溝通,人類的“通天夢”最終在一片混亂中成為泡影。這一神話故事試圖為人類有不同的種族、使用不同的語言提供解釋。但在11月1日~2日在深圳舉行的“2014中法·深圳蛇口創意論壇”上,來自中法多個領域的專家普遍認為,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,語言與種族早已不是阻擋人類智慧交融的障礙,相反,“跨國”、“跨界”的思想碰撞,正成為激發創意、改變未來的動力。
   怎樣才能產生和實現創意?
  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、法國教科文委員會主席、天體物理學家讓·歐都斯看來,產生並實現一個創意,是需要一些條件的。
  “應該允許一些‘古怪’思想存在,容許新嘗試失敗。因為在很多時候,我們一開始並不能想象到事情的全部結果。”讓·歐都斯先生舉了好幾個例子來說明,很多最初顯得非常大膽、非常冒險的嘗試,正是創意活動的源泉。他還說,在為一些研究項目提供資金的時候,我們常常會考慮到論文發表率,考慮到項目失敗的可能性,但如果事事都這樣想,我們就會變得沒有求知欲,不會產生、不會實現任何創意。如果愛因斯坦當時也這麼想,他的研究就不會產生任何成果。
  讓·歐都斯認為,要實現創意和創新,還必須讓多個學科協同合作。“比如在大腦學科研究方面,就非常需要物理學家的幫助。法國現在有一個神經迴旋研究中心,他們需要非常強大的磁鐵對大腦進行研究,所以大腦學科專家與物理學家進行了密切合作。”
  對於“跨界合作”,法國納米技術專家瑪麗·保羅·皮雷妮也表示:“研究人員要瞭解自己學科領域的研究現狀,還要瞭解其他領域的同行正在做什麼。這非常困難,但我們必須這麼做。”
  創意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什麼?讓·歐都斯認為,是為了滿足當代人的需求。他說,我們現在的創新工作,應該能夠在21世紀改變我們的生活。比如在人造血液、聲控汽車等方面的創新努力,最終都要符合和滿足使用者的需求。
   教育如何培養創新人才?
  談“創新”、“創意”,自然避不開創意人才培養的話題。創新人才能夠被培養出來嗎?如何培養?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、香港城市大學原校長張信剛認為,任何一種人才都可以在一定的環境下、通過一定的訓練培養出來;但是到現在為止,還沒有找到激發人的創新能力或創意思維的可操作方法,因為人們還不知道創意思維產生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。張信剛說:“我們不如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,使創新意識和創新結果被社會接受。尤其是,在創新失敗以後,讓提出創新性思維的人不會被社會壓力壓垮。允許失敗,創新人才就會涌現出來。”他表示,每個社會都需要對自己的文化傳統做出正確的估量,並鼓勵人們創新。這種創新,應該是對社會進步有意義的創新,而不是為創新而創新。
  張信剛談到,在16世紀以後,整個東亞社會,包括中國、日本、韓國、越南等,在科學領域的新發現、在技術領域的突破、在社會新學說的創建上,都是比較少的,甚至不如面積和人口小於東亞地區的歐洲貢獻大。這是為什麼?會不會與東亞這些國家的社會風氣和教育制度有關?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。
  國家總督學顧問、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、亞太地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聯合會主席陶西平,在論壇上專門提到了教育創新的問題。他說,教育領域的創新和創意,影響面更大、空間更廣,涉及人群也更多;而且,教育影響的是一個人的一生,甚至一個國家的未來。所以教育創新與其他領域的創意、創新應該是有區別的。陶西平認為,教育創新的時代特征,就是危機、機遇與追夢的交匯;教育創新關註的熱點,應該是前進中遇到的困惑;教育創新的現實追求,應該是社會發展的實際效果。陶西平強調,教育創新的生長點,是國家優秀傳統與世界教育資源的良好整合。
  “創意”不局限於藝術設計領域
 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思維,一談起“創意”,往往會聯想到藝術設計、工業設計等方面的創意。但在對“創意”、“創新”理念關註和重視較早的一些西方國家看來,除了在藝術設計和工業設計領域,在人類物質生活、精神活動和科技研究的方方面面,無不包含著“創意”元素。參加本次“創意論壇”的法方代表,包括不少天體物理學家、納米技術專家、城市型態學者等,就印證了這一點。
  不過,中國人的觀念也有了很大改變,也開始重視“創意的力量”,並逐步認識到“創意無所不在”。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霏翔在論壇上說:“一位哲人說過,當一個人吃不飽肚子的時候,他只有一個煩惱;可是在吃飽以後,會產生無數的煩惱。解決和消除這些煩惱靠什麼?我想,應該靠文化創意的力量。”
  近年來,北京故宮博物院在管理創新、文化創意方面做了很多努力。單霏翔院長介紹說,北京故宮正在打造一個“數字故宮”,既讓觀眾得到好的參觀享受,也讓沒有親臨故宮的人感受到故宮的魅力。“要實現這些,只能靠管理創新,靠文化創意。而故宮是能夠給人以創意靈感的地方。”
  “沒有希望和理想將一事無成”
  “2014中法·深圳蛇口創意論壇”,由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、教科文法國全國委員會、深圳市人民政府和招商局集團共同主辦。該論壇是“中法建交50周年”慶祝活動的一部分,同時也是前不久由劉延東副總理與法國外長法比尤斯共同啟動的“中法高級人文交流機制”的重要成果之一。本次論壇主題是“創意麵向未來”。百餘位來自中國和法國的專家學者,就教育領域創新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、建築與城市發展以及環境氣候等全球社會熱點議題,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思考,提出了不少有見地的理念和觀點。
  在論壇閉門圓桌會議上作總結髮言的,正是講述“巴別塔”故事的建築大師德尼斯·嵐明。他表示,這個論壇從設計之初,就是一個良好的創意範例。國際組織的代表、學術界和其他方面的專家們就創新主題發表演講,讓彼此分享了各自的理念、經驗和知識。每個人都“發出”和“收到”知識,通過這種集思廣益,我們得到的成果會大於每個人所掌握的知識。科學研究和創新並不是某一個人、某一群人的責任和義務。普通公民也可以是科學研究的參與者,因為他們也是信息的收集者。有一些科學研究工作,只能是在很多人共同努力的情況下才能進行的,需要集結大眾的智慧。
  “如果沒有一種超越現實的理想、雄心和努力,我們終將一事無成。所以,我們必須要確定一個高於現實的目標,才能實現我們創意的發展。如果說此次論壇形成了什麼結論的話,這就是我們的結論之一。”德尼斯·嵐明說。  (原標題:用智慧、雄心和創意建造面向未來的“通天塔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k64rkfx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